引用文章来源

一条不同寻常的复苏之路

北价值,南成长,A股价值消费,港股成长消费,静待港币-人民币双柜台

转载已注明出处。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概括简要

引用文章作者: 沧海一土狗 公众号同名

综上所述,这波复苏之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些新内容——信用风险缓释。

政策和预期在资产定价中占了极大的权重。这跟以往的复苏很不一样。

然而,投资者们更擅长自下而上,更喜欢看到复苏再去做复苏,这导致在目前这个阶段投资者的信息结构极差。

根据夏普方程式,现在价值板块必然处于一个极其难玩的阶段——波动率超高;然而,随着事态的演进,经济最终会出现复苏的迹象,市场也会进入大家所熟悉的领域,投资者的信息结构会显著提升,夏普比率也会提高,最终,波动率大幅降低。

下一个阶段,投资者们才可能有共识,才会普遍地感受到赚钱效应,才会觉得股市的牛市真来了(ps:现在这个阶段挣钱的也会觉得被晃得胃疼)。

现在的高波动只是暂时性的——冬天已至,春天不远了(ps:债市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阶段:储蓄活化,货币乘数坍塌,主要是存单利率反馈;

第二阶段:经济实质复苏,货币流通速度增加,必要超储率上升,主要是资金利率反馈;

第三阶段:经济过热,货币流通速度过快,需要加息抑制货币流通速度,资金利率进一步上行。

相对应的,在一波复苏中,利率上行有三浪:1、储蓄活化;2、货币流动速度增加;3、央行加息抑制货币流动速度。

在投资中,知道自己在哪儿十分重要,找不到北,投资失败是必然的。

未来我们真的要关注资金利率了,如果7天的20日中心移动平均过了2%,甚至2.1%,那么,我们真的要小心了——货币流动速度上去了,系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伟大的费雪方程式——PY=MV。

关于央行和市场对于未来通胀的分歧,我的评论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另外,对于复苏,某些人还有一个天真的误会,他们认为:好的复苏是指经济的反弹力度很大,甚至搞出通胀的复苏;坏的复苏是经济起不来,甚至起来一点,很快就下去了。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根本不需要担心经济起不来,好的复苏是指收放自如的复苏,类似于2020年;坏的复苏是指收不住的复苏,类似于美国的这波复苏。

宏观是反直觉的,核心点不在于起,而在于收——收住不容易,收不住容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一波完整的经济复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储蓄活化,货币乘数坍塌,主要是存单利率反馈;

第二阶段:经济实质复苏,货币流通速度增加,必要超储率上升,主要是资金利率反馈;

第三阶段:经济过热,货币流通速度过快,需要加息抑制货币流通速度,资金利率进一步上行。

  1. 成长股选手对地产行业的普遍厌恶是有道理的,恰恰反映了某种客观事实;
  2. 厌恶并没有用,我们得探索清楚背后的规律,做出正确应对;
  3. 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不过是个哈哈镜;
  4. 地产牛市和制造业牛市的不同在于景气转化效率γ;
  5. 之所以地产行业景气转化效率γ低,是因为有个二手房市场充当吞金兽;
  6. 之所以地产牛市干巴巴是因为房住不炒,它限制了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节奏;
  7. 房住不炒短期对成长股不利,长期对成长股有利;
  8. 新生态下,成长股熊市惨烈,但熊短牛长;
  9. 对于成长股选手,实在当不了杜兰特,就南下吧;
  10. 千万别抄2020年;
  11. 未来低成交量,低换手率是常态,一定要多低吸,少追高;
  12. 对于结构性牛市,一定要当熊市来做,降低预期;
  13. 做债的其实都是成长股选手;

在12月18日的《不一样的股票牛市——地产牛市》一文中,我们有提到,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个重要推论——2023年全年流动性不会好

理由如下:

  1. 地产牛市和制造业牛市的不同在于景气转化效率γ;
  2. 之所以地产行业景气转化效率γ低,是因为有个二手房市场充当吞金兽;
  3. 之所以地产牛市干巴巴是因为房住不炒,它限制了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节奏;

流动性变差会导致一个风格切换:大市值占优,小市值受损;白马股占优,题材受损。

市场并不会挨个去说服投资者——赶紧把大的换小的,炒题材的收收心,该玩价值投资了。祂不屑于干这种事。祂只会诱导新一轮下跌,让下跌把脆弱的赶出局,让有韧性的留下。

于是,我们会发现市场选择了一条最远的路:先大小市值一起跌;然后,大小市值分化,大市值先止跌;最后,大小市值一起反弹,大市值反弹更多。

在从一致到分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风格差异了,上证50累积跌2.69%,小市值指数累积跌5.04%。

我们都是幸存者,没什么好庆幸和骄傲的,每次切换都要高烧一轮,杀一波人,但是,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始终是那个幸运儿。

切换必然下跌,又一波刍狗被当柴火烧了。

活下,赢钱,真的只是运气好,不要再被幻觉糊弄了。珍惜当下吧。

在投资圈,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三个人坐电梯,一个不停地原地跑,一个不停地做俯卧撑,一个不停地撞头。

三个人登顶后,被采访,他们是如何上来的。

一个说自己跑上来的;一个说自己做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自己撞头撞上来了。

时代面前,一切都是尘埃。

那么,经济金融领域最大的贝塔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经济分布的冷热不均。

最大的贝塔就是中美经济的冷热分布情况:中强美弱,中弱美强,中强美强,中弱美弱。

之前中美经济顺周期,宏观因子的作用较为有限,我们养成了很多老的习惯;但是,疫情以来,中美经济彻底错位,宏观因子的作用变成支配性的

在2022年11月12日的《港股即将开启一段梦幻之旅》一文中,我们讨论过一个规律:港股科技股的资产端看中国经济,负债端看美国经济

当中国强美国弱时,港股科技股被吹上了天;然而,一旦周期运行到中国弱美国强时,港股科技股就要都还回来,甚至更惨。

事实上,长达近三年的赛道牛市也是类似的逻辑。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工厂。所以,赛道股牛市的本质是制造业牛市,是出口牛市,显著得益于中美经济的错位

所谓的红利,都是时代奖赏的——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结末的教训是,不要拿所谓的好公司去对抗时代趋势,时代面前,一切都是尘埃。

不得不说,港股的成长股甚至比A股的价值股更希望中国的经济变好。

当中国经济复苏时,资金会脱虚向实,对A股而言,其资产端向好,但其负债端却是受损的,只不过由于前者的力量大于后者,整个股市还是上涨的。

但是,港股看的是美元流动性,中国经济向好,美元流动性会边际变好,因此,对港股而言,其资产端向好,负债端也向好。

这波分化会提醒他们,只搞成长也没什么错,但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在A股被价值股恶心坏了,那就南下,去港股试试手气,说不定下一次分化会再度降临。

另外,这个模型还告诉我们,如果政府再出很多政策纾困地产,A股的成长股会继续遭受折磨,但港股的成长股却会——好风凭借力。

但是,我想提示的是:环境剧变所造成的市场波动总是这么惊天动地。动静大才合理,动静小了就不合理了。

答案是三点:a、港股实质是美元计价;b、美联储史无前例地强硬;c、非美经济史无前例的拉垮。

稍微专业一些的投资者都很清楚1和2,只有段位更高的投资者才知道3 。

我们都知道俄乌冲突导致了港股深度重挫,但普通的解释无非是:1、风险偏好降低;2、担心中美脱钩;3、推升美国通胀,刺激进一步加息。

实际上,这些解释都太肤浅了。

真实的原因是俄乌冲突会重创欧洲,打击欧元,提高欧洲本地的美元偏好,这实际上走得是c那个回路。

也就是说,非美经济拉垮会抽走美元,打击美元计价的资产,因此,那一阵子港股跌,纳斯达克也跌。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这条暗线,你既无法理解这次所谓的大奇迹,也无法深刻理解港股为什么这么惨,更无法理解俄乌冲突的真实传导路径。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你们得多傲慢才会去喊美元指数要见顶了?姑且不论美国的通胀问题,就拿非美国家的经济来看,这是要往深度衰退走啊!

非美国家经济越烂,这些地区的美元偏好就越高,美元就会越坚挺!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非美地区是信用债,美元地区是利率债,信用债出信用风险,利率债是要上天啊!

所以,看到俄乌态势焦灼,欧洲经济下滑,中国疫情反反复复,我们不应该对流动性环境乐观,反而应该更加悲观,因为,美元会因为非美区域的糜烂越来越强。

货币政策方面的以我为主派,真应该打开视野,好好思考一下国际形势,全局地去看现在的大环境,现在美元拿到的可是王炸:1、美国通胀高企;2、非美经济躺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格局大一些,眼光长一点,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苟且。以前,非美国家的领袖是欧洲,现在非美国家需要一个新的领袖!剩下的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广发证券分析师戴康,韦冀星在12月7日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港股走牛市,A股走修复市”,结构上港股应以成长股的配置为主,而A股则基于“托底+重建”的思路,以地产链、央企等价值类为主。

广发证券认为两市的策略不同的原因在与对A股而言,其价值股具备“四大改善”:信用发力方向+盈利预期上行+风险溢价回落+国内利率上行,而成长股则“一喜一忧”:受益于美债利率下行,但受损与国内利率上行。因此价值股显著优于成长股。

对港股来说,而成长股相较于价值股边际收益更大。因此成长价值俱佳,但成长略优于价值。

同时,广发证券认为A股与港股成长股的结构不同,港股成长和实体经济内需相关性更大,而A股成长股则是与国内制造业需求、海外出口需求相关性更大,因此港股在“托底、重建”中边际改善最大的在于互联网等成长股:

**港股成长股以科技服务业,即互联网公司为主,其本质是服务内需的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内需,尤其是线上线下服务业以及游戏等消费相关。**而A股成长股则以科技制造业为主,电力设备、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等科技制造业是创业板的主要权重行业。

因此港股科技股受到内需推动政策的影响更大,而A股成长股则是与国内制造业需求、海外出口需求相关性更大,与实体经济内需相关性更小。

**港股对美债利率的快速波动对更敏感。**港股成长股对美债利率的相关性和敏感性均高于A股成长股。

但是对于港股来说,人民币升值/美元指数下行则对港股成长股的支撑更强。2016年以来,恒生科技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和敏感性都显著高于A股任何宽基指数,即美元指数下行对于恒生科技的股价支撑更为显著。

当前港股处于牛市一阶段:风险溢价下行。前期港股科技股的风险溢价受到影响更为严重,因此风险溢价改善的过程当中是科技股的反弹更强烈。

“小作文”不足信 流动性改变腾讯_腾讯新闻


夏普方程式反馈了一个十分有洞见的观点——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 要么掌握信息;
  2. 要么承受低预期收益;
  3. 要么承受高波动;

活下,赢钱,真的只是运气好,不要再被幻觉糊弄了。珍惜当下吧。

在投资圈,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三个人坐电梯,一个不停地原地跑,一个不停地做俯卧撑,一个不停地撞头。 三个人登顶后,被采访,他们是如何上来的。 一个说自己跑上来的;一个说自己做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自己撞头撞上来了。

时代面前,一切都是尘埃。 所谓的红利,都是时代奖赏的——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我们其实就是贝纳特流里上下翻滚的尘埃,你自下而上,又能看到什么呢?

结末的教训是,不要拿所谓的好公司去对抗时代趋势,时代面前,一切都是尘埃。

人类的自信心真的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

一旦防线松动,老A撕毁“戒律”走进熟悉的“作战室”,那种情愫会继续攀升。

他会花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缜密地复盘近期走势,并计算出一串数字,然后,签下“大单”。最后,掏出10块钱纸币进行实物交割。

对!一定要纸币才够劲,才会有某种神奇的仪式感和神秘感,继续推升他的那种自信。

表面上看,这个人是在做某件事情:1、努力搜集信息;2、认真计算;3、认真思考。

实际上,他没有做任何事情,他只是在操控自信心,操控多巴胺。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幸福感的来源在于控制未来,对,自己亲手控制未来让自己感觉到快乐。

这种参与感是一柄双刃剑。当你自己亲手养一棵发财树时,如果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你会十分开心;如果它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多黄叶,你会觉得心情糟糕,因为你失去了对它的掌控。

所以,我们很大一部分快乐来自于参与、掌控、预期和预期兑现。

很多时候,你根本搞不清楚我们所谓的自信有多少来源于这些小仪式和心理暗示,还是真的对这件事情很自信。

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悲观——我们每个人都有太多隐蔽的仪式了。

既然掌控感来源于多巴胺,老A的彩票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NO,他每次下完注的掌控感又是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他无意识中玩的这些小花招了。

宁可喝点小酒,吹吹牛逼,也不要真在网上听着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议去操作。

如果你要真的做好一件事,那么,你一定是极其痛苦的。这是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你一定得做很多无用功。就拿高考来说,你为了考好一张试卷,你提前准备了N年,做了无数的题,结果有些题还是做错了。

正常人的思考方式,总是有意无意地强化自我选择或自由意志在某次遭遇中的作用。

尤其是在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这种偏倚更加突出。

我们是一个多样性群体,每天都在被各种规则筛选,我们的成功往往是一种幸存,即被筛选出来了。

如果我们像石头一样,禀赋固定,认知等级为零,我们会很大方地承认:运气好,就像中彩票一样。

我们知道这是个礼物,我们会有些诚惶诚恐。

但是,这个认知跃迁不一样,我们既有了认知,又改变了自己,我们掌握了相当的主动权。

我们会有些膨胀,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跟规则掰手腕的能力。

这种掌控的错觉,就好比,在开奖前的一刹那,你改了一个数字,结果你中奖了。

命运玩了一个小小的伎俩,让我们误以为,这是我们挣来的,不是借来的。

命运轻而易举地把一切馈赠给她,恰好是这种不应得到的生活馈赠,使她内心贫乏。 命运过早过多地娇惯了她,高贵的出身和更加高贵的地位,都落在她的身上,她无须费什么力气;于是她认为,根本用不着努力,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一切似乎都合适。 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所信奉东西的边界,你当然会盲目地觉得自己配得上这份馈赠,你永远会下超过认知边界的重注,然后,洋洋得意。

诚然,你可以站在2层楼(甚至更高层)看0层和1层的人,获得一种配得上的掌控感。

但是,只要我们下了超过认知边界的重注,我们就欠钱了。我们只不过在玩一种借新还旧的把戏,欠了一大笔那么不像债的债。

一旦黑天鹅在我们的认知盲区里起飞,那么,讨债的又来了。


简评


分享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