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来源
略
转载已注明出处。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概括简要
看空:
线性思维->高通胀->美元指数强->美联储鹰->市场跌
导数思维->美元指数强->美元购买力短期大幅增加->通胀会被短期压制->市场见底
线性思维->通胀数据超预期->美元指数走弱->美联储鸽->市场涨
导数思维->美元指数弱->美元购买力短期大幅缩水->通胀会很快回潮->市场见顶
个人思维上是有犯先结论,后找证据的毛病,不过自知能力有限,认知有限,恐高才是富贵人.
11月的暴涨,无论是A股,亦或是港股,都隐含了疫情放开,货币政策发力,美联储加息放缓的预期.
买在预期,卖在事实.
12月以来市场对好消息麻木,对坏消息敏感度上升中.
12月13号通胀预期放缓,美联储加息放缓,12月14日市场对好消息反应并不理想.
即使有所反弹,也宜见好就收,逆势看空而非追高.
个人认为,此阶段见好就收,恐高才是富贵人.
恒生指数股票收益率(加权平均) -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模型 = 股债收益率
股债收益率模型(2022-12-14):7.96%,分位点:44.48%
10月底至目前,恒生指数滚动市盈率PE-TTM不断抬高(股票收益率不断降低)
而10月底至目前,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降低
双要素降低下,股债收益率显得相对安全,但目前分位点也去到中位数,性价比一般.
鉴于12月15日凌晨三点美联储公布议息决议,大概率加息50个基点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数值抬高,股票收益率就会突破中位数,接近红线.
不知这段逻辑是否出现个人常识错误,以致通篇瞎掰.
在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币与美元汇率恒定(7.8),当美联储干预货币政策,香港资本市场就会连锁反应:美国加息——美元强势——美元回流美国——香港市场跟随加息——抛出储备美元以维持锚定汇率,在此过程中港股陷入流动性下的跌宕期。
香港储备美元的起伏代表着香港市场流动性,也就影响着港股的表现,且由于资本市场更为敏锐,资本市场的往往先于外汇储备触顶或触底(大概领先一个月)。
香港美元紧缺,以美元定价的港股市场首当其冲。
忘记了流动性偏好而只听信“小作文”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认识。
其二,在2020年美联储大放水之后,同样拜充裕的美元流动性所赐,港股市场表现出亢奋的一面,迅速将成长股推高(如美团),此时腾讯是跑输恒生科技指数,市场在此对腾讯的判断乃是“科技股里的价值股”,也即市场预期比较确切,市场给予企业的估值就越发精准,投资者在其中难以寻找阿尔法(超额收益率)。
在流动性逻辑中,美元指数越弱,美元供给就越多,流动性就越高,资本市场就越亢奋,对于港股市场来说,影响美元的因素除了以一篮子货币计量的美元指数外,亦要考虑人民币因素的影响。
当人民币进入走强通道之后,作为离岸人民交易的中心,香港市场就会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而当人民币走弱,市场则是买入美元抛出人民币。
于是就形成了如下链条:人民币走强——美元供给多——香港美元流动性改善——推高港股。在之前人民币贬值的周期内,其对港股打击乃是抽走了珍贵的流动性,对港股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中,汇率波动来自于息差套利,而影响后者的因素主要有国内总需求,贸易顺差等等。换句话说,如果人民币市场利率中枢在往上走,那么就稳住了汇率,也就拿到了港股流动性的“制高点”。
若实体经济能够得到较快复苏,利率中枢就必然上移,人民币汇率问题得到巩固,届时港股迎来流动性的全面改善。
风险提示:欧洲经济严重衰退,美国通胀高于预期,中国经济复苏不理性
文章评论: 改变此状况的唯一办法,尽快开通人民币买卖港股。
涉及到美国高息揽储,美元热钱的问题,个人认知不够,暂且不谈.
在当前恒生指数相对美国国债,估值不低,股票收益率去到危险区域,美联储加息,香港联系汇率港股的美元流动性供给少,而国内面临稳增长稳就业CPI基数低PPI转负,货币政策降准降息有空间,人民币过强不利于外贸,那么双重要素对港股流动性不利,暂时不宜看多.
香港11月外汇储备资产结束跌势 增至4232亿美元 - 中国金融信息网
而当CPI远低于3%的时候,比如目前的1.6%,则意味着降准降息是没有问题的。再参照当前失业率比较高,所以降准降息的理由就更加充足.
PPI转负,意味着工业制成品对CPI的拉动进一步变弱。
从目前人民币不断走强看,美联储最后一次较大力度加息,不会成为中国央行降息的障碍。当前人民币过强,不利于争取外贸订单,汇率回落到7.2比较合适。
但是面对着2023年稳增长、稳就业的迫切需要,滕泰强调,该降准就要降准,该降息也应该降息。“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没有严重的通胀,而是有通缩风险,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大概只有3.2%左右,而CPI大致在2.1%左右,核心CPI(注:剔除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则在0.6%左右,PPI在10月份已经是负的了。”滕泰表示。
在张斌看来,这次表述调整显示了,货币、财政政策重点会有所取舍。此前我们讲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次会议着重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就把主要矛盾给找出来了,现在宏观经济最大的矛盾点就是增长和就业。
此外,张斌认为,过去我们虽然经常讲逆周期,但其实力度较小。财政的支出增长速度,更大程度上是顺周期,并不是逆周期。我们过去三年广义财政(公共预算+政府基金)的支出增长速度,相较疫情前是下降了,而不是上升。“但我们的债务空间很大,因为我们的通胀水平比较低,而且外在约束也不多,完全有条件增加财政支出。”
简评
分享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欢迎转发、分享。😁